胸腔积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路艰辛作者筱筱 [复制链接]

1#

声明:本故事为笔者亲身经历,因事隔多年,有些细节记得不够准确,但重要的过程、重要的人、重要的事情还是记忆犹新的。

第一章胸部的疤痕

在筱筱的左胸部有一条足有15cm的疤痕,这是她12岁那年动手术时留下的刀口。疤痕看上去十分的狰狞,但时隔近40年,对于这道疤痕她已经没有多大的感觉,那场劫难给她的身体也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她喜欢运动,极少生病,看起来很是健康。她的朋友们也没有几个知道她曾经动过那样一个大手术。那场手术除了造成她休学一年以外,更让她对人生看的通透,内心变得强大,性格变得豪爽。那其实是一场真正的医疗事故,医院的院长避而不见,医生也没有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但筱筱心里却从没有想过要去追究医生的责任,医院的医疗赔偿。她的心里只有遗憾:不知道那位已退休的女医生,有没有为当年治疗的失误而给筱筱造成的伤害而自责,有没有为自己的懦弱而有一丝惭愧。

第二章无妄之灾

年的春天来得很早,国家刚刚对土地进行了改革,村集体的土地已经全部承包了下去。家家户户都在拼着劲,努力的种地,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增加家里的收入,改善贫困的生活。但因为刚刚过完春节,天气还有些冷,所以没有多少农活。农闲时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喜欢聚集大队部里看电视,大队部位于村东头,由几间瓦房组成。这个电视是村里唯一的大彩电,是大队拿钱买的。现在每天都有老人们过来看电视,因为今天是星期天,学校不上课,筱筱就和小伙伴们到大队部里看电视。可是房间里已经坐满了老人,几个孩子只好爬上了办公桌上去看,可办公桌前还放着一个大立柜,大立柜遮挡了筱筱的视线,筱筱就扶着大立柜的外侧,斜着身子看电视。正看的入神,突然一位老人的惊叫声响起:“这孩子咋掉下来了?”这一声惊叫使筱筱猛地一激灵,才意识到是自己掉下来了,便赶紧用手撑地,使得身子没有完全的趴下去。但从桌上掉下来的事情让筱筱觉得太丢人了,随即对看电视也没有了兴趣,便和小伙伴们回了家。

今天的天气非常的暖和,吃完饭,妈妈便安排自己的几个孩子去种洋葱。筱筱虽然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却也不能偷懒。家里姊妹八个父亲身体不好,没钱看病,去年春天就去世了。大姐二姐已经出嫁,但大哥快30岁了,因为家里穷,还没有娶上媳妇,妈妈只有努力的撑起这个家。筱筱虽然还不满12岁,但平时割草、喂猪、担水的活没少干。农村的孩子基本上就没有懒人,他们必须帮大人们分担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农活。种完洋葱已是4点多了,筱筱出了一身的汗,就把棉袄脱了下来、,上身只穿了一件棉褂子,她喊了几个小伙伴,拿出自己偷偷买的金兔扑克,在房檐下玩到了天黑。

第三章发病

第二天早上,晓晓按时到学校上课,那时候,很多农村学校都是早上先上完两节课,然后回家吃早饭,吃完饭再上两节课,然后再回去吃午饭。

今天早上是数学课,筱筱的数学成绩一向非常好,在班里总是第一。她也很喜欢上数学课,老师一讲她就明白,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

可今天的数学课,她却觉得没有精神,整个人看起来病恹恹的,少气无力。教数学的刘老师觉得反常,讲完课后便赶紧过来询问。筱筱说不清楚自己哪里不舒服,在她的记忆里,只有小学二年级时发过一次烧,在医疗所打了一针,药没吃完就好了。她怕吃药,趁妈妈没注意把药埋在了雪堆里,应该是那一次针退烧针起了作用,第二天活蹦乱跳的就上学了。可这次她真的说不清楚,好像是肚子疼吧,老师看看快到吃早饭时间了,就让她先回家去看病。老师对筱筱是很放心的,知道她一听就懂,作业也一定会做好的,根本不用人担心的。

回到家,妈妈一看,觉得筱筱的病有点严重。医院看看吧,村里的医疗所的医生就是以前的赤脚医生,是经过简单培训上岗的,看个感冒发烧倒是没有问题,复杂的病是拿不下来的。筱筱的家处于沁阳博爱交界处,虽然属于博爱县,但距离沁阳城更近,因此村里人看病,医院的。

吃完了饭,妈妈便带着筱筱坐别人的车进了城。筱筱的外婆家原先是沁阳城的,但因为那些年城里的人的日子也不好过,而农村好歹有地种,能填饱肚子,便从城里搬到了农村。可妈妈毕竟在城里长大的,对沁阳城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城里还有老舅一家,妈妈在这里还有一些熟人。于是妈妈去找了一个姓马的医生,据说这位马医生的医术高明,可是非常不凑巧,马医生因为家里的房子问题在打官司,请了几天假。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着筱筱到门诊看病。

第四章住院

八十医院,规模还不算大,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住院部也都是一排排的平房。毕竟那些年人们的收入还很低,不是大病,谁也不医院看病,医生询问了筱筱的发病史,认为可能是摔了一跤造成的,经过X光检查,医生发现筱筱的两根肋骨之间有一道裂缝,也就是肋骨骨裂了。这种病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吃药、打针、输液来消除炎症,使骨裂的地方愈合。虽说筱筱家里收入不高,但为了孩子的健康,妈妈狠狠心,医院。因为筱筱的年龄还不满12周岁,医生便安排筱筱住进了儿科,她的主治医生是一位中年女医生。筱筱本身就不爱说话,现在因为生病的缘故,更不愿意多说话,就这样筱筱开始了第一次住院的生活。病房里有三张病床,基本上都有病人,筱筱虽然瘦小,但妈妈却稍微发胖,两个人每天只能挤在一张病床上睡觉。

第五章吃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吃的消炎药,主要是以红霉素片为主。筱筱只记得那些药片都很硬,可极少生病的筱筱连吞咽药片都不会。妈妈无奈的把药片都碾成粉末让她喝,可那些药片外边都包有糖衣,非常的硬,妈妈每次将这些药片碾碎的时候都要费很大的劲。而每日三次的折腾,让妈妈实在难以坚持,几天以后,妈妈终于发火了:“人家几岁的孩子都会吃药,就你咽不下?”看着怒气冲冲的妈妈,筱筱只好流着眼泪,尝试着吞咽药片,从小的药片开始,喝了几口水,终于咽下一个筱筱的药片。但由于药片在嘴里停留时间长了,满嘴都是苦味儿,可是她不想惹妈妈生气,更不敢反抗,妈妈为做的已经够多了。再来一片,终于在两大杯水后筱筱学会了吞咽药片,配合着每天的输液、打针,筱筱的体温终于降了下去,护士每日的查房也没有了测体温的一项。

第六章孩子死了

在住院的十几天后,病房里又迎来了一个刚出生没有几天的婴儿,对于那孩子得了什么病筱筱已经没有印象,因为那时候她对疾病的知识几乎为零,也不怎么关心。但那晚的情景,却深深的印在筱筱的脑海里,那个婴儿生命垂危医生对他进行了抢救,而抢救的地点就在病房中,所以筱筱几乎是目睹了整个抢救的过程,为了抢救婴儿,医生先是给他注射了一种针剂,名称当然是不知道的。但没有过多长时间,医生看婴儿的症状没有什么转好的迹象,就又打了一针,如此三番,在半个小时内就给孩子打了三针,然而婴儿还是停止了呼吸,孩子的妈妈伤心地抱着医院。病房里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有点文化,她信手拿起医生没有收走的注射液的盒子,看起了说明书,读着读着便大声惊叫起来,“孩子的妈妈也太傻了,孩子是被打针打死的!”筱筱的妈妈皱起了眉头,忙问怎么回事儿,“这说明书上说这种针至少要间隔半个小时才能再打,你看医生半个钟头就打了三针,孩子能不死吗?”病房里的家属都很吃惊,但因为那个婴儿的妈妈已经走了,因为是刚到就进行的抢救,所以谁对他们也不了解,更何况那时候没有电话可以联系,谁也没有办法去告说那么那位妈妈事情的真相。

几个月后,筱筱终于听到了关于婴儿的消息。婴儿的家人以为他死了,就准备扔到沁河大桥下,结果临走时想再看一眼。竟发现孩子还有呼吸,不忍心便带回家里,还给孩子办了满月,可没过多久,孩子还是死了。

在儿科的这段时间内,婴儿死亡的事情还是有几起的,毕竟那时的医疗水平不高。可同病房自己婴儿的死亡却给筱筱的心里留下了阴影。

第七章穿刺

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筱筱的病情已经完全稳定了,医生认为他已经可以出院了,可是临出院时,主治医生却告诉妈妈要给孩子做个穿刺,做穿刺的目的是是看筱筱的胸部有没有化脓?没有化脓就可以出院了,妈妈没有文化,对这些更是不懂,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听医生的总没错!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筱筱坐在病房外的院子里,女医生让趴在办公椅的靠背上然后从后边掀起了筱筱的上衣开始了穿刺,妈妈则站在一边看着。长长的针从后背直插进去,抽出来时发现没有脓液,只有淡淡的红血丝,女医生笑了:“好啦,没事儿了,明天就可以出院了!”筱筱也非常高兴,医院了,想想学校,想想小伙伴,筱筱就觉得异常兴奋!

第八章发高烧了

没有高兴多久,筱筱就又发烧了,而且胸口处就像有人拿针在剜她一样,疼的筱筱直哼哼,妈妈慌了。早上护士来发体温计时,照例没有给筱筱发,妈妈就问护士要体温计,护士觉得没有必要:“医生已经交代了,不用量了!”“可孩子一定是发烧了,不量体温怎么行!”妈妈坚持道。小护士不以为然,但还是用手摸了摸筱筱的额头,这一摸把她也吓了一跳,赶紧又跑去护士站取了一个体温计。这时的筱筱已是脸色发白、浑身无力。几分钟后,小护士看着体温计上的温度,也被吓坏了,妈妈连忙问多少度,“39度3,高烧!”妈妈也吓坏了:“我就说孩子发烧了,你们不信,烧的这么厉害,可咋办呢?筱筱入院时也不过是低烧,现在眼看要出院了。反倒发起高烧了。肯定是出问题了啊!”

第九章出院

8点钟主治医生来查房,小护士赶紧报告了筱筱发烧的情况,主治医生一听也急了,赶紧给筱筱输液、打退烧针。可是两天过去了筱筱的烧并没有退,胸口的疼痛也没有减轻。筱筱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像病房里死去的那些婴儿一样。筱筱怕死,医院里啊!“你想让我死在这里吗?”筱筱哭着、喊着:“我不想死在这里我要回家!”妈妈眼睛通红,看着奄奄一息的筱筱,心里也崩溃了!“好吧回家”“孩子不愿意死在这儿,就让筱筱出院吧!”医生在妈妈的恳求下办理了出院手续。就这样一个发着高烧、胸口疼痛、快要没命的孩子出院了!

大姐拉着一辆平车,车上铺着被子,让筱筱躺上去。那时候自行车也很少,人们出行大都是步行,大姐家离沁阳城较近“把筱筱拉我家吧,张医生就和我一个院子,有张医生在会好一点。”张医生和大姐一个院子里住着,是村里的医生,给筱筱打针要方便一些,妈妈想想这倒是个好主意,便将筱筱拉到了大姐家。

张医生也是给筱筱吃药打针,但是筱筱的病痛依然没有减轻,可再难受筱筱都坚持吃饭,大姐将家里的收音机放在筱筱的床头,筱筱喜欢听收音机,听着广播筱筱才觉得没有那么痛苦。

第十章急诊科

在痛苦中又挺了几天,依旧是发烧,依旧是胸口处,不停的传来针剜的疼痛。筱筱已经被折磨的面黄肌瘦,妈妈时不时的躲在无人处抹眼泪。

在筱筱的病好之后,妈妈常常感慨,要不是筱筱能吃饭,命早没了。是的,无论怎样疼痛,饥饿战胜了一切,筱筱的饭量没减,这也是她能活下来的重要的原因。

张医生对筱筱的病也束手无策,便劝大医院,其实张医生也是担心筱筱死在家里。无奈,大姐又拉着平车将筱筱医院。医生简单的一检查,就让筱筱直接住进了急诊科。

在急诊科的病房里,妈妈终于碰到了熟识的马医生。和马医生将治病的情况一说,马医生大吃一惊,没有想到一个小病竟然发展成了大病。但他作为一个小小的医生也无可奈何,只能安慰妈妈一番。

急诊科的主治医生是位男医生,筱筱已记不清楚他的面貌、年龄,被病痛折磨的她已经没有心思去观察、去思考。她已经麻木了,更像一个濒临死亡的女孩,医生诊断她的胸部化脓了,做了x光透射后,胸部感染的厉害,必须抽脓,于是筱筱便看到医生拿了一个很粗的针筒,(现在想来大约是ml的容量),给筱筱抽脓的针头很粗,她目然的看着泛黄的脓液快速的流进针筒,没有多长时间便抽满了针筒,随即筱筱的胸腔像空了一般,但疼痛又变成了空疼,然后又是针剜似的疼痛,如此几日每日一抽,一次一针筒没有转好的迹象。

第十一章查找病因

筱筱的病让三个实习的男医生非常困惑。那天晚上,天非常的黑,几个实习生终于忍不住了,他们就求筱筱妈妈:“阿姨,孩子病很奇怪,咱们再去检查一下吧,我们已经和放射科的医生说好啦,不用花钱,我们就是想知道孩子的病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看到几个年轻人诚恳的目光,妈妈终于点了点头。世上还是有好人的,之后年轻人便带着筱筱和妈妈去了放射科,放射科在门诊楼的后边,筱筱只记得那天晚上天很黑,但她已经没有什么害怕之类的感觉,只要能治好病,能随便跑,就什么都不怕了。

站在冰冷的机器后边,医生开始检查了。她只听得见几个医生在悄悄的讨论,当然是关于她的病因:“对对,一定就是这样的,肯定是穿刺引起的感染,大脓包、肋骨一下感染了!”检查完,几个实习生又将她们送回病房。妈妈也大致了解了病因,但又无可奈何,作为实习生,虽然明明知道这是一场医疗事故,他们也不能到处宣扬。等到第二天,门诊的医生却通知筱筱妈妈,说筱筱必须转到外科去住院,还要动一个手术。

第十二章动手术

筱筱转到外科后,立马被安排做了几项检查,第二天便被推进了手术室。医院的东边,好像是单独的一栋楼,筱筱现在只记得位置,楼的大致样子已经有些模糊,其实与她当时对这些没有兴趣,再加上病痛的折磨,对什么都没有刻意去记忆的缘故。医生给她注射了麻药,不多久便开始了手术,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医生都会与病人交谈。医生便和筱筱聊了起来,问他上几年级,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学习怎么样等等。刚开始筱筱一一回答,但随着医生的动作,筱筱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去,便抿着嘴不再说话,局部麻醉只是消失了痛觉,但触觉是清晰的。筱筱感受到刀子划开了她的胸腔,然后是脓液往外流,再接着便是一根管子插了进去,再之后是缝合,在固定管子时的牵扯,甚至让筱筱感觉到了一下子疼痛。手术结束,筱筱被推出了手术室。后来她才知道,这一手术其实就是一个引流的小手术,目的就是让身体产生的脓液能自己流出来,省去了每日抽脓的麻烦。

第十三章排脓

手术后筱筱身上变多了一根橡皮管子,管子的另一端是在一个输液用的玻璃瓶子里,那时候输液用的盐水瓶是玻璃的,筱筱胸腔里产生的脓液就顺着管子直径直接流进了瓶子里,当然为了防止空气进入胸腔,瓶子里是装有一些生理盐水的。管子开口放在了瓶子的底部,每天护士都会将瓶子更换一下。

为了去厕所方便,妈妈在瓶口处栓了根绳子,筱筱去厕所时,便可以提着绳子去厕所了。厕所在外科病房区的西边,因为带着瓶子去厕所,而瓶子上又有橡胶管,很像是输液时的样子,所以经常会被人误以为是在输液,弄的筱筱十分尴尬,也十分无奈。甚至有的人还会借此教育自家的孩子:“看人家这么小的孩子,边输液还自己一个人上厕所!”

第十四章链霉素过敏

在外科住院的时间里,除了排脓,医生还安排了每日打针吃药以消除炎症,筱筱的发烧总算控制住了。手术后大约十来天,早上8点刚过,护士例行来给筱筱打针。筱筱虽然不喜欢打针,但在病痛的折磨下不得不屈服。为了打针方便,她趴在床上,头朝着床尾。护士刚把针拔出来,妈妈还没来得及得筱筱的裤子提上,就听筱筱大声问了起来:“啥声音,电锯在响呢?”妈妈听了莫名其妙,有点糊涂,“没有什么声音呀?”这孩子怎么了?护士也蒙了,周围的人也被问的莫名其妙。筱筱的脑子里嗡嗡的声音响个不停,觉得奇怪,就一直不停的问。这个声音太奇怪了,为什么一直在耳边响呢?而且离得这么近,不一会儿,晓晓感觉自己的身体像要飞起来了,吓得她赶紧用双手使劲的抓住床沿。此时正是医生例行查房的时间,两个三个男医生在病房的最后一张病床前讯问病情,察觉到了这边的异常,都赶了过来:“快让孩子躺下!”一名有经验的医生立马指挥起来,妈妈和护士赶紧动了起来,将筱筱扶起来,重新躺好在病床上。“给孩子喂点水,不敢让孩子睡着啊!”医生继续交代筱筱的妈妈。死亡之神好像又在召唤筱筱了,她立即遵从医生的话,不敢闭上眼睛,也许闭上眼睛就再也起不来了。喝了一杯水后,筱筱脑子的声音渐渐地消失了,身体也不再有漂浮的感觉。医生看情况稳定了,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安心的离开了。后来筱筱才听说是护士在对药时走神了,将连霉素吸的多了,导致连霉素过敏反应。而那个时代消炎用的药物都是青霉素加上连霉素。

虽然当时过敏的情况好转了,筱筱却因过敏产生了一些后遗症。但她不敢告诉妈妈,怕妈妈担心,但这种后遗症却折磨了她一段时间。在她睡觉时,有时会突然觉得身体从头部开始向下滑动,就像坐着滑梯要进入一个深渊,有时又会觉得腿上突然冒起个泡泡,一会儿另个地方又冒了一个泡泡,可是用眼睛去看时,什么也没有,用手摸也没有任何不同。筱筱心里怕呀,她怕自己会一个人悄悄的死去。那天妈妈和另一个病人的家属商量着相约晚上去看戏,筱筱就和妈妈置气了,死活不让妈妈走,可妈妈并不知道筱筱心中的秘密,就恨了狠狠地训了筱筱一顿。筱筱知道妈妈的不易,自她生病以来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妈妈都没有回家一趟,连父亲的头周年都是由19岁的姐姐操办的,为了筱筱的病,妈妈已经心力交瘁,好不容易筱筱的病稳定下来,去看场戏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可是理解归理解,死亡的恐惧让筱筱不得不缠住妈妈。

第十五章出院

经过近一个月的排脓,输液瓶里的脓液越来越少,筱筱除了链霉素过敏导致的幻觉,已经没有什么别的症状,医生又观察了几天后,将排脓管取了出来。这一下筱筱轻松的许多,再也不用提着瓶子上厕所了,可脓液依旧还有,只是需要每日换药棉就可以了。而且伤口处依旧是个洞,没有愈合的迹象,医生诊断说还需要动个大手术,医院的条件达不到,没有办法动手术,如果继续住下去,只是换药,浪费钱,还是出院吧!筱筱知道,刚住院没多久,医院就催促交住院费了,可家里实在是没钱,只能一拖再拖,那时是因为刚刚全面改革开放,家家户户都是不富裕的,自己这次看病已经花了两三百元,亲戚朋友家也都没有存款,去哪借钱呢?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小小的手术是由医生的失误造成的,医院不应该也承担一定的费用吗?如果自己把钱全交了,实在是不甘心啊!其实在那个年代,欠费的情况下医生是不会给病人用药的,之所以还给我用药,医院也是觉得对我有愧吧!果然,妈妈去办理出院手续时,发现已经欠费七十多元了。医院不让走,妈妈一句没钱顶着。医院也无可奈何,只能让她们出院了。

医院

虽然说出了院,但筱筱的伤口依然如故,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无论怎样孩子病总是要治的。邻居们知道了筱筱的情况,也是纷纷出主意。在邻居的建议下,妈妈决定带筱筱医院碰碰运气,医院,医生简单检查了筱筱的伤口,有讯问了妈妈筱筱的治病情况,然后非常遗憾的告诉妈妈:“孩子的伤口离心脏太近,如果直接动手术,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所以手术需要全麻,可医院没有全麻的设备。”“我孩子非常坚强的,上次手术时就一声没有吭,你就给我们做了吧!”妈妈虽然苦苦哀求,但医生坚持自己的原则,没有十足的把握,说什么他也不会做这个手术的。听了医生的话,妈妈的心都有些凉了,怎么办呢?

第十七章在家休养

天气渐渐的热了起来,好在筱筱除了伤口依然有脓液渗出外,精神倒还可以,妈妈为了保证筱筱的抵抗力强些,每日固定让她吃两个鸡蛋,所以筱筱除了不能干重活外,还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农活的。因为两三个月没有上学,她的同学们已经面临升初中的考试了,筱筱的功课自然跟不上,再加上还要动手术,也就没有想着再去上学,而这年春天,家家户户也都开始了种植甜瓜、西瓜这些经济作物了,这个时候正是农忙时节,去地里看甜瓜、西瓜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筱筱的身上。

筱筱白天就在地里看瓜,大哥每天要去卖瓜,筱筱去帮哥哥摘瓜去瓜地里给瓜秧打头,但这些活并不多,也比较轻松,筱筱因为无事可做,就自娱自乐,她擅长搓绳子,就将路边长的一种野草拔一些,搓成粗粗的绳子,拴在树上做成了简易的秋千,然后时不时的荡秋千玩。看完了甜瓜就又到了看苹果的季节。筱筱就又被派到了果园。

第十八章讨要住院费

7月初的一天,玉米已经长了一尺多高,离筱筱出院已经有一个多月了。那天筱筱和妈妈正在地里干活,就听到了村里人跑过来喊妈妈,“医院来了辆救护车找你们呢”一听这话,医院来上门讨要住院费的。七十多元的住院费,在现在人看来是没有人在乎的,不过是一顿饭钱,更医院了,谁还在乎那几十块钱。但那时几十块钱,可能就是一个人一年的收入。筱筱家因为种了西瓜、甜瓜这些东西,倒也有了一些收入,拿出这些钱倒还可以。但妈妈心有不甘,医院把筱筱的病由小病变成了大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医疗事故,医院不承担一点责任呢?而且在内科、急诊科的住院费可都是一分不少的交了,就是住进外科时也交了几十块钱的,再往后想一想,筱筱的病还不知道要去哪里动手术,更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家里还在勒紧裤腰带攒钱,怎么能还他们的医药费呢!

既然你的车来了,医院,我怕什么,反正是我在理。打定了主意,妈妈带着筱筱坐上救护车,医院。医院,妈妈就找院长理论,院长不知是什么缘故躲着不见,妈妈在门诊大楼前讲述筱筱看病的经过。筱筱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情,有人撺掇妈妈去找记者报道一下这个事,还医院。听了大家的话,妈妈是没了主意,筱筱的妈妈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去哪找记者,医院呢?她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啊!如果在现在的年代,发个抖音、快手之类的视频。事情一下子就曝光了。但那时不行,找记者没门路,打官司要钱、要时间,医院不再讨要住院费,妈妈也不想和他们计较了,毕竟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筱筱的手术问题。

要账的几个人看情况不对,也不再露面,更不提住院费的问题。妈妈看目的已经达到,也不再去找院长理论了,带着筱筱走路回家。

第十九章汲县之行

天渐渐的凉了,学校又开学了,筱筱的老师看筱筱仍在家里,就叫筱筱去上学,妈妈医院动手术的事,老师答应妈妈筱筱去看病时可以随时离开,就这样筱筱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学校。这部分知识筱筱已经学过,虽然过了几个月,也没忘记多少,所以上不上课,对筱筱的学习倒是没有什么影响。

筱筱有个老舅,医院的院长。虽然妈妈知道这一情况,但由于太远,自己又没有出过远门,本来不考虑的,医院碰壁后,在姐夫的支持下,妈妈决定去汲县跑一趟。大姐夫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带着妈妈和筱筱三人坐上了开往新乡的长途汽车。到了新乡。再转乘去汲县的长途汽车,走了一百多公里,终医院的老舅家。

老舅是妈妈的一个表舅,虽然关系很好,但无奈距离远,通信不方便,所以妈妈也有好多年没有见过老舅了,而这一次也是筱筱唯一的一次见到老舅。医院的宿舍区,见到妈妈和筱筱三个人,老舅很是高兴,热情招待三人。但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汲县的面条筱筱不怎么喜欢吃,鸡蛋到是放了不少,但面条里没有汤,筱筱觉得难以下咽,但作为客人又不好意思不吃。勉强吃过了午饭,老舅和妈妈拉起了家常,得知筱筱的情况,老舅很是忧心,但非常遗憾的告诉妈妈,医院的外科医生都被派到乡下做结扎手术了。但老舅又给妈妈推荐了医院,医院就在汲县的县城,打听好了路线,顾不上休息,妈妈就和大姐夫医院,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也没有自行车,全凭两条腿走路,所以他们不敢耽误时间。

医院一看,这里的环境确实非常的好,医院很大,楼房看起来也很气派。通过挂号来到外科看病,医生检查一番后告诉妈妈:“手术可以进行,但由于住院的人太多,没有床位,只能等,具体等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妈妈虽然心急,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回到老舅家,将情况和老舅说明了一下,便不顾老舅的挽留,一行人赶往汽车站。

汽车到达新乡市时,天已经快黑了没有,回来的长途车没有了。妈妈打算找个旅社住下来,大姐夫却建议坐火车回去,大姐夫经常出差,见多识广,考虑到筱筱没有坐过火车,就让筱筱体验一下坐火车的舒适。其实大姐夫在心里是明白的,筱筱这次手术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两可的,就让孩子尽量体验一点快乐吧!

坐火车确实舒服多了,第一次坐火车筱筱很是开心的。她还在火车上看了别人带的杂志,从杂志上了解了一些关于悬棺的知识。没多长时间,火车就到达了月山火车站,但此时已是半夜,这里离家还有二三十里路,大姐夫找了一辆专门拉客的三轮车把他们送回去。三轮车在不平整的道路上不断的颠簸,难受死了,筱筱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坐三轮车了!”

又过了一个月,妈妈让大哥带筱筱再去汲县一趟,医院是否有床位。于是筱筱凭着记忆,带医院,并且见到了那次给他检查的医生,但医生还是遗憾地告诉他没有床位,筱筱和大哥无奈只能回家。

医院

知医院动手术恐怕很难办到,为了不耽误孩子的病情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焦作。相比汲县来说,焦作毕竟要离得近的多而且骑着自行车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医院手术比较好,但没有熟人是进不去的,而村里有个人正好在朱村矿工作,大哥就打算找这个人帮忙,希医院去看病。经过多方打听,大哥带着筱筱终于找到了这个老乡,老乡很是同情,立马请了医院,经过医生的检查,说是这个病倒是可以手术,但筱筱不是他们矿务局的,规定不能接收这种病人,大哥也无可奈何,同乡毕竟不是矿务局的领导,能帮忙来让医生看病,已是费了很大劲儿了。

虽然医院不行,但是医生却又给了他们一个好消息,那就医院擅长外科手术。听到这个消息,大哥又看到了希望,立马带着筱医院,在这里他们终于得到了手术的确定消息:可以手术,但需要天气冷了才可能进行。因为那时没有空调,温度高伤口容易感染。

确定了手术的大致时间,筱筱开始安心的在学校上课,妈妈则带领孩子们想法子种地挣钱,为筱筱接下来的手术准备充足的住院费。

第二十一章动手术

这次焦作的住院,仍是妈妈带着筱筱来的,住院需要陪护,但姐妹几个不能来,一则太远坐车不方便,而且来回的花的路费很多;医院没有地方住,妈妈也只能勉强和筱筱挤在一个床上睡觉。

医院便是一系列的检查,几天后医生确定了手术的具体时间。妈妈既高兴又担心,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大手术,妈妈怕一个人承受不了,医院对面找他的另一个舅舅。筱筱的舅舅有好几个,但只有一个亲舅,这个舅舅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医院对面的品平光厂上班。平光厂很大,妈妈经过几番打听才找到这个舅舅,舅舅听说了筱筱的手术时间,满口答应筱筱手术时一定去陪妈妈,医院了。

手术那天,筱筱是自己走进去的,躺在手术床上,筱筱的心里十分平静。她已经死里逃生了一次,也经历了那样大的磨难。想着手术后便又能和正常人一样上学、玩耍,她甚至有些兴奋。

这次手术和上次的不同,麻醉师让她在手术床上躺好后,就在她鼻子上面罩了一个玻璃罩,正好捂住了筱筱的口和鼻,然后让她跟着自己吸气、呼气,筱筱听话的跟着医生的节奏进行呼吸,没有几下,筱筱便什么也不知道了。筱筱是在手术后才从妈妈嘴里得知,这是一种叫做梦鼾的麻醉,也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全身麻醉。

筱筱清醒过来后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守护在床边的妈妈和舅舅。看到筱筱醒来,他们才长舒了一口气。从妈妈和舅舅口里筱筱得知,自己已经昏迷了两天一夜,医生从他的胸腔里取出了半根肋骨,还让妈妈和舅舅看了那半根肋骨,那半根肋骨因为胸腔化脓的原因,已经变得非常细,只有将这根肋骨取出,才能彻底治好病。

第二十二章出院

筱筱的这次手术是比较成功的,但这是个大手术,动手术后的几天里,筱筱都是在床上度过的。麻醉药劲过去后是有一些疼痛,但对于她来说都在可忍受的范围,每日的输液吃药已是常态化。

这次住院的病房是个大病房,里边住了五六个病人,也是来自焦作市的各个地方。口音不同,某些称呼也不同,也让筱筱增加了一些见识,但最让他开心的就是有课外书可看。同病房的一个孩子家境较好,带了几本课外书,筱筱闲的无聊,就借人家的书读起来。这些书里最让筱筱记忆深刻的便是关于菠菜的营养价值,筱筱本来不喜欢吃菠菜的,觉得菠菜有些涩,吃起来有点甜。但看到菠菜的含铁量如此高,筱筱便下了决心开始吃菠菜,而后的生活里,她却是喜欢上了吃菠菜。

这样的平静日子又过了几天,一周后,医生通知可以拆线了,筱筱这才看到自己伤口的样子:那样的狰狞,足有15cm长,而且整个伤口凹陷了进去,一般人看了都觉得可怕,但对于筱筱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感觉。她已经麻木了,能换回一条命,什么都值得。拆完线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口子没有长住,医生检查了一下说:“没有什么问题,回家再吃点药,估计换几回药就长好了。”妈妈对医生的话是非常相信的,立马办理了出院手续。这次手术住院也就是20天左右花费了多元。这是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啊!所以在那些年,有个比她稍微大些的姐姐就曾抱怨,说她是姐妹几个里花钱最多的。筱筱感谢一家人对她的好,只想着以后报答所有对她好的人,尤其是妈妈。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妈妈生病住院时,筱医院照顾妈妈。

医院

出院回家后,妈妈按照医生的叮嘱,继续让筱筱吃药、换药。为了加强筱筱的营养,妈妈每天冲两个鸡蛋让她吃。这种特殊的待遇,连外甥女都羡慕不已,可吃多了,筱筱也腻了,有时就偷偷的把鸡蛋喂给了小外甥女。

可都过完年了,筱筱的伤口却一直没有完全愈合,眼看着天又要热起来了,妈妈急了,就让大哥骑医院检查一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筱筱领着大哥到了住院的地方,医生仔细检查了一下,竟然是由于有一截手术线没有拆掉,导致伤口一直不愈合。医生将这根线拆好后,又给筱筱上了药,就让她回去了。这次倒是没过几天,伤口就完全长好了,筱筱终于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第二十四章结局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过这次磨难,筱筱对什么事都看得很开,学习也很努力,先是以学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三年后又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做了老师,也算过得顺风顺水。但这次磨难毕竟也会有些影响,在考师范的体检中,医生发现她的肺部有些异常,差点就要取消她的资格,还是表哥找了熟人,说明了曾经动过手术,取出半根肋骨的原因,再加上筱筱体育加试的成绩非常好,这才如愿以偿的上了师范。那时候上师范就相当于捧上了金饭碗,而且有生活补贴,对于家境不好的筱筱来说,上师范简直是一根救命稻草,只有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自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参加工作以后,每逢遇到体检,经常会被胸透的医生问及胸部的问题,筱筱也都是很平淡的回答:“动过手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